新洲美食故事
(1)“楚天第一汤”——汪集鸡汤
汪集街位于新洲腹地,汉新公路、问津大道穿境而过。坐拥倒水、举水两大水系;兑公咀、安仁湖两大天源湖泊。汪集街物富人勤,生态良好。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致力于将汪集打造成“宜居宜业新市镇 生态休闲美乡村”。
汪集本是武汉市新洲区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但从这里出来的鸡汤,使得「汪集」在江城闻名遐迩。汪集鸡汤以味鲜美、肉细嫩、香醇厚著称。汪集汤食协会有关人士称,汪集鸡汤的味道之所以特别,因为用的是汪集鸡、汪集水。汪集鸡是当地的土鸡;汪集水取自18米深井,带有天然的甜味。
汪集鸡汤的渊源:
汪集汤历经三个时代:游商时代(老婆婆沿街售卖),棚户时代(扯雨布棚小吃店),汪集汤城时代(集镇百户汤馆。鼎盛时期2000年——2003年汪集鸡汤馆在武汉创下店铺1700家,年售鸡汤1000万罐,创收1.5亿元的佳绩)。2000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汤系为鸡汤、鸭汤、肚片汤、蹄花汤、干萝卜汤等20多个品种,且在不断创新。汤城几十家汤馆恪守诚信经营风范。于2013年引进易拉罐包装。以汪集鸡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集汤食协会会长、汪集汉生汤馆业主汪汉生为代表的汤城人追求卓越,笑迎天下宾客。
(2)张店鱼面
李集街位于倒水河畔古镇——李家集。历来以码头文化、商贸文化、优质蔬菜、鲜美河鱼享誉六省八县。史上有搬不完的七里坪,填不满的李家集的俗语。
近年来,李集街按照建设"生态李集、和谐李集"的要求,围绕旅游强街富农的奋斗目标,立足资源,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赏花经济,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势头,鱼面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捶鱼,又名鱼面,有捶击而成之意,它是一种用鱼浆拌和淀粉、经精工制作而成的似面非面的菜肴,俗名捶鱼。也许是当代人讲文明的缘故,认为“捶”字在野,故有去“捶”加“面”者,美其名曰“鱼面”。不过乡村土特,多少带点“野味”,反倒吊人胃口。“入国而问俗”,古今尚习从,清晨走进农贸市场,听见直呼捶鱼的人仍然很多,而改称鱼面的人在新洲极少。
鱼面的故事:
元朝末年,张店河边住着一位姓库的人家,男人叫库轶,妻子谢氏,靠打鱼谋生。
那时候,张店河有两个源头,一支从麻城经陈添奇而下,另一支是举水河从张文里经徐家河汇入张店,所以张店河水常年很丰,鱼也很多。库轶年轻力壮,每天打鱼很多。谢氏勤俭持家,每天清早将库轶打来的鱼在街边小摊叫卖。元朝时胡人统治,苛捐杂税极重,夫妻两勤扒苦做,缴完鲜鱼税所剩无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有一年,张店河九月发大水,老百姓的庄稼都给淹了,库轶打的鱼反而多起来;老百姓买的少了,鱼多得卖不完。夫妻两在家里琢磨,如何把卖不完的鱼做得好收藏,味道更好呢?妻子谢氏想到鱼元子的鱼绒,加上面粉揉合做成鱼面。但是鱼肉和面粉很难融合,就用擀面杖反复捶打做成后就把它叫做捶鱼,而且味道还不错,拿到市场试卖,也有人愿意尝尝鲜。
就在这一年,陈友谅举起反元扶汉的大旗,带兵攻入邾城,在邾城称帝,建立了大汉政权,免除了百姓的苛捐杂税,库轶家也免了鱼税银子,老百姓欢呼雀跃。这大汉皇帝就住在邾城,老百姓感恩戴德,纷纷献贡土特产。库轶夫妇也把捶鱼贡献给大汉皇帝尝鲜。
却说这大汉皇帝陈友谅本是渔民出身,一尝这捶鱼连说好吃。连忙召见库轶;听说库妻姓谢,竟然扯上亲戚。立即赏银千两,并招库轶在御厨做事。
后来,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陈带领文武移宫武昌,兵败长江,饮恨而亡,这库轶只好逃回张店,用陈友谅赏的银两做起了捶鱼生意。及至明朝万历年间,库家后人在张店街开起了“库泰丰”商号,张店捶鱼名扬全国。到现在,张店鱼面成为湖北一大品牌。
(3)豆丝、香糍粑
糍粑的由来
相传,清朝年间一队官兵途径保河上街衖歇脚,由商户各家招待。一商户错把糯米当成普通大米做饭,官兵在享用时感觉特别适口,临走时把没吃完的剩饭打成包,因在马背上颠波,到下站后才发现米饭已混变成白色米团,后用刀切成薄块食用,更加柔绵而有嚼劲。于是派人来上街衖将糯米加工成粑块带走上贡清朝大臣,由于粑块柔绵而又有嚼劲故此称作糍粑。后来通过百年的传承,现成为百姓节日的美食。
豆丝的来历
过去在农村,几乎家家都会摊豆丝,乡里在四时八节来个客人,豆丝可以当成速食待客,虽简单但不失礼节。特别是春节来临之时,乡亲们在自家办年货的单子中就少不了摊豆丝一项。
保河村田园豆丝,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一黄姓村民在秋收存放五谷时,不小心将大米、面粉、黄豆混放一起,很难分出,于是只好将三粮磨成粉食用。故先将三粮打成浆后在锅放点油糊成簿饼。有一次糊多了吃不完将簿饼切成丝凉晒干,后再食用,其味更加鲜美。取名豆丝,从那时至今每年秋收后,人们将这几种粮食按比例加工制成豆丝,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年货。
(4)旧街封肉
旧街封肉的由来:
旧街封肉源于民国时期旧街镇最大的一家赵姓商户。当年赵家的生意做得非常大,也非常的广,粮、油、烟、茶、肉菜兼营,堪称当时旧街的第一富豪。那年,赵家老太爷做70大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那场面当真是壮观。厨房里大师傅叫一个徒弟做一道肉食菜,徒弟把猪肉粗略的解了一下刀,拌上一些佐料放入瓦罐里炖,自己去忙别的事情去了。等到快要上这道菜时,才想起肉还在罐中,想要重新加工,为时已晚,前庭的客人和老太爷都已等不及了,只好就这么端到席上去。
菜是上去了,可并不是菜单的那一种,厨师的心惴惴的,唯恐赵老太爷发威。可是直到客散人终,赵老太爷那边也不见有什么反应,厨师的心才稍稍放了些下来。是夜,赵老太爷派人唤来厨师,询问此肉为何肉,厨师也算机智,说此肉是新近创新的名菜——封肉。真是因祸得福,赵太爷不仅不怒,反而夸奖做得好。
厨师因其在赵老太爷那儿得到了奖赏,回来后就让他的徒弟再做一遍此菜,悟一些道理,后来又从中融入了自己几十年来从艺的心得,使封肉更加色香味美。
(5)邾城鱼氽
邾城街是武汉市的都市卫星城,新洲区政治、文化、科技、商贸中心,为新洲区政府所在地。邾城,古为古邾子国邾城所在地,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
在邾城人的筵席上,有一品名菜佳肴——鱼氽。鱼氽又称鱼圆、鱼团,它是新洲独具特色、享誉中外的美味。这道名菜是邾城的首创,经二千二百多年而久盛不衰。
鱼氽的故事:
传说约在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过云梦泽,途径邾城(今新洲),在进膳时,他指名要吃邾城的鱼。邾城的厨师听说秦始皇要吃鱼,虽然鲜鱼已经备好,但是还是非常害怕,紧张的用刀背乱拍击案板上的鱼块,经一阵敲打之后,却意外地发现鱼刺从被击成茸的鱼肉中批露出来,厨师急中生智,将鱼抽刺剔出来后,又将鱼茸用细面粉一搅,一团一团地挤入将沸的汤中,刹那之间,一团团洁白鲜嫩的鱼肉团飘浮汤面。经盛入盘中加以调味品,呈送给秦始皇品尝。这种鱼肉食之无刺,并且味美可口,秦始皇大加赞赏,伴驾的大臣们也随之应声吹捧,给这种鱼团奉献雅名曰“皇统无疆凤珠氽”。次菜后来传到民间,社会中上层人士称为“鱼氽”,老百姓称为“鱼圆”、“鱼丸”。
(四)新洲星级农家乐:
5星级农家乐:海棠农庄、集发休闲农庄、城楼寨休闲农庄、仓埠山庄
4星级农家乐:道观山庄
3星级2家,2星级45家;
星级旅游厕所21座,其中,4星级6座、3星级15座;旅行社门市部备案共27家。2017年计划创建达标2星级农家乐60家;星级旅游厕所30多家;汽车露营地2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