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塘街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索 引 号 | 574913941/2024-02261 | 分 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潘塘街 | 发文日期 | 2023-10-23 |
文 号 | 无 | 效力状态 | 有效 |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潘塘街锚定“活力口子镇、农业示范区、生态宜居街”目标定位,围绕“一轴四区两带”的空间发展布局,全街上下拼激情、比担当、争一流,创造出“三生融合,四时充美,八面来风,海晏河清”的潘塘之治图景。先后获评“国家卫生镇”“湖北省文明街道”“湖北省生态示范乡镇”“武汉市平安街道”“武汉市党的二十大信访安全保障工作先进集体”“新洲区2022年绩效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辖内多个村(社区)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湖北省生态示范村”“湖北省绿色乡村”。现将潘塘街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年度工作亮点
1. 潘塘街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镇”;
2. 潘塘街郑楼村成功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3. 潘塘街社会服务工作站荣获“武汉市重点社会工作服务站”;
4. 天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榜“2023武汉民营企业100强”;
5. 振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榜“2023武汉民营企业100强”;
6. 张文喜调解室荣获武汉市“品牌调解室”称号;
7. 武汉首个“影视小屋”落户潘塘街李店小学;
8. 潘塘街土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9. 潘塘街新城区街道城市综合管理考核4月份排名全市第1名;
10. 潘塘街农村环境整治综合排名3次进入全市前10名,27个村次进入全市前200名受表彰单位;
11. 引进农业部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北大荒农服集团、安徽荃银粮油购销有限公司;
12. 引进注册资本达10000万元的星光耀智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3. 潘塘树龄为1126年的刺柏确认为新洲区境内树龄最长的古树,被列入湖北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目录;
14. 2023年新洲区首届桑葚采摘节在潘塘街举办。
二、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
潘塘街完整、准确、全面的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锚定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夯实底板,下好了土地盘活、生态提升、龙头引进、流域治理、平安建设的重要先手棋,为活力潘塘、诗画潘塘、宜居潘塘的建设夯实了牢固根基,为农业竞争力、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增收能力的增强积蓄了无限的发展动能。
(一)坚持盘活家底,土地资源更加殷实。牢牢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积极锚定打造“无荒湾、无荒村、无荒总支、无荒街”目标,全面推进“清乱、禁荒、并小、提标”。去年以来,全街28个村全面发起意杨清零攻坚战,累计整理腾出耕地4000余亩,为土地规模化流转下足了先手棋。自耕地流出整治以来,全街建立了专班负责、干部包保、全街总攻的强大阵容,打出了摸清底数与压实责任、科学研判与分类施策、按时通报与奖惩分明的一套“组合拳”,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累计整治流出耕地近3000亩,完成进度稳居全区前列,辖内曾岗村成为全街首个“无荒村”,潘塘土地家底得到了进一步殷实。
(二)坚持提质增效,产业发展立柱架梁。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成立各类合作社50余户,千亩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潘塘米价成为全区米业加工行业“风向标”。丰美禾公司被评为“全国最美猪场”,入选国家“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项目,拟投资2.6亿新建养猪厂规模20万头。辖内天马和振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榜“2022武汉民营企业100强”。“花朝河湾”成为中国首个“花朝文化”主题休闲度假AAA级旅游景区。坚持全员上阵,全心开展,全情投入,全街形成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成功引进企业36家,先后与区农投、浙博、北大荒、安徽荃银、星光耀等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潘塘农业产业链不断补齐做优。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满潘塘”成为现实。坚持以绿色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不断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在去年意杨清零的基础上,以“村增万树”为抓手,大力实施“工程建绿、全民植绿、见缝插绿”,成为了武汉市首个“村增万树”整街推进的街镇,全街共新植树30万棵以上,村平均新增植树1万棵,共创市级“村增万树”示范村5个,标准村15个,一线串珠式打造出“全街一景、各村一观”的绿色生态风景线,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镇”。空气质量连年名列全市前十,潘塘街荣获“湖北省生态示范乡镇”,多个村荣获“湖北省生态示范村”“湖北省绿色乡村”“武汉市生态示范村”,今天的潘塘“气质”趋好,“颜值”变靓,群众福祉不断“加码”。
(四)坚持靠前谋划,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土河作为潘塘的“母亲河”,以土河流域为基础的发展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从积极开展河道清淤、泵站建设到编制沿线产业发展规划,土河水系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都为土河流域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分管副区长多次现场调度,组织建立区街工作专班,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试点申报、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策划相关工作,各区直部门全力指导和支持,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包”“项目包”,潘塘积极争取,主动作为,及早开始谋划布局,邀请区委政研室深入开展调研,聘请湖北省工程咨询公司编制《潘塘土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提前着手起草《实施方案》,并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不断修订完善,形成区级会议纪要,推动土河小流域成功入选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国庆节长假期间,积极策划特别国债项目2个,其中,总投资8046万的土河流域防汛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已通过省、市审核,进入了国家审批环节;总投资2680万的小型水库策划项目,已进入重大项目库,试点效益初步显现。
(五)坚持共建共治,基层治理平安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创新“三治融合”的农村“微治理”机制,以8个部门联合的人民大调解中心为主体、“全国人大代表张文喜阳光调解工作室”为支点、3个村级综治中心为中端、29个村(社区)“一约四会”自治组织为触角,紧密联系街道派出所、司法所、市场监管所、三店法庭等单位,构建出“1+1+3+N”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联盟体系,实现辖区内信息共享、矛盾联调、问题共治、平安联创一体化建设。共同缔造不断走实走深,乡贤理事会募集乡贤能人捐款近30万元,多元力量参与共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共同缔造潘塘经验。“全国人大代表张文喜阳光调解工作室”获评武汉市“品牌调解室”,陈玉村获评“第八届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资源”缺“水源”。辖内农业用水主要依靠麻城明山水库与道观河放水,因地理位置处于供水末端,农业基础蓄水设施不足,灌溉水渠未充分覆盖,农业用水匮乏,难以满足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正常生产经营,大旱气候时期农业缺水状况尤甚,需要购买麻城明山水库客水缓解旱情。
(二)有“体量”缺“增量”。全街共有耕地6万余亩,常住人口多为妇孺与老人,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面积土地无人耕种。土地地形地貌多为丘陵岗地,地块较为分散,不够平整,小农水利设施布局困难、规模化机械作业难以开展,土地流转效益较低。全街建设用地匮乏,招商引户的企业落地较为困难,农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建设难以开展。
(三)有“共性”缺“个性”。全街有优质稻、红冠桃、瓜蒌子、药栀子、高粱、优质辣椒等多个产业,辖内种植业主生产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和市场大户。产业发展呈现为小而散、遍地开花的“共性”特点,没有影响力较大的特色品牌。
(四)有“底气”缺“心气”。换届后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村“两委”年龄结构不均衡,整体年龄偏大,部分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等资金、靠上级、要项目”思想,党员干部眼界低、思路窄、办法少、方法旧,大胆闯、勇敢试的信心不足、举措不多,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在潘塘还普遍存在。
四、2024年主要工作
下一步,潘塘将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要突破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流域”+“全域”的理念,持续深化“一轴四区两带”(土河沿线轴心,北大荒核心种植区,荃银种业区,丰美禾循环产业区,生态宜居区,农产品深加工带、冷链物流配送带)空间布局,探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全力创建武汉东部(潘塘)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武汉市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新洲样板,在全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全面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治理目标。
(一)突出绿色低碳,以生态环境提升展现发展新面貌。一是推动流域生态治理。加强土河流域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河湖及周边生物多样性,打造15.7公里土河生态绿化长廊。加速推进投资1.2亿元的20余个水利设施补短项目申报和建设,推进举水、明山两处大型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建设,加快现代水网布局,全面解决缺水问题。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深化“五清一改”,加强村湾环境整治,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乡村绿化美化,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节水型社会创建,带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设施提升、产业升级相结合,建设三生同步改善、三产深度融合的和美乡村。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乡村示范带,推进“美丽宜居新城镇”建设,探索打造乡村庭院经济。
(二)突出产业提升,以农业现代化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大土地盘活力度。全面开展“小田变大田”攻坚战,以四个总支为战区比高赛强,持续做好群众宣传工作,开展农田连片整治,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至村集体合作社,以整村为代表与市场主体签订合同,全街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推动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400元/亩,扎实保障农民利益。持续推动土地流转与规模种植相结合,加快推进北大荒3000亩核心种植区与4000亩荃银种业区建设,根据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合理种植,三年内共建水稻、小麦、油菜等主粮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基地4.6万亩,服务带动面积10万亩。二是持续健强产业链条。全力支持荃银粮购联合区农投、北大荒、聚道农业、我家的地、星光耀集团、大唐新能源等公司组建武汉东部(潘塘)现代农业产业园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合作、市场化运营,强化在商招商、统一运营,辐射带动本土各类市场主体、种植大户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李店粮库项目建设,不断推动集育种繁育、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形成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多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创业新格局,努力向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迈进。三是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实施示范引领工程,积极与北大荒标准农场开展结对共建,按照荃银粮购与北大荒农业服务模式,以整村、整街为单位,全面实现以土地流转示范为辅、全程托管、环节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引领全街乃至全区农业发展。实施科技强农工程,开展全程机械化及种植技术规范化示范,形成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收获统一的“五统一”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实施规模培育工程,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农业投入品、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服务供给,扶持农民建成1000亩规模家庭农场。
(三)突出创新驱动,以文旅融合厚植发展新优势。一是全力擦亮花朝名片。深入发掘“花朝”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持续打造融花神文化、情缘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中国首个“花朝文化”主题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推进田园综合体生态小镇项目建设,持续拓展延伸文旅元素,推进“美丽风景+主题”建设,放大园区特色亮点,叫响景区品牌名气,努力向“国家AAAA旅游景区”迈进。二是着力培育文旅业态。积极发掘1127年历史古树文化资源,挖掘“得胜寺”“苦水塘”等红色资源,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发展,立足“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积极引入华研社、湖北缓老大学、湖北省美协等社会资本注入,发展一批集休闲观光、乡村民宿、科普研学和康养基地项目,培植精品民宿示范村和示范户,打造生态研学康养体验组团,争创湖北旅游名村。三是聚力完善旅游设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做新做大农文旅发展新业态。有序推动旅游步道、自行车道、自驾营地等“慢游”交通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5G、智能电网、公共充电设施等新型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加快提升旅游咨询、游客中心、品牌营销等公共服务功能,引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旅游服务功能。
(四)突出刀刃向内,以党建引领赋能发展新活力。一是健强组织肌体。坚持“党管干部、人岗相适、科学高效、统筹安排、服务大局”的原则,积极优化村“两委”人员结构,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创新年轻干部“双岗双责”工作制度,持续加强总支力量建设,持续推动全街重心工作下移到总支、重要资源下放到总支、重点人员下沉到总支,充分发挥片区党总支的权威性、组织性和引领性。二是力促思想破冰。将解放思想作为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拉练会、专题党课的形式持续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积极邀请龙头企业专题授课,不断强化农业先进发展理念宣教,引领党员干部打破“小农意识”和“墨守成规”的观念,增强工作做在先、干在前,大胆闯、大胆试的气魄。三是狠抓作风建设。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工作导向,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专项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全面治理“慵懒散慢乱浮”,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持续实行一线工作法,督促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措施在一线制定、困难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持续深化“共同缔造”,不断调动群众的共建共治的积极性,推动由“干部干,群众看”向“大家一起干”转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