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市场监管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 | 574913941/2024-02707 | 分 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新洲区市场监管局 | 发文日期 | 2024-01-16 |
文 号 | 无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新洲区市场监管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升能力强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迅速召开新洲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对全局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区局已组织完成春节节后业务培训2天共67人;参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专题培训8次,共201人次;参加省、市、区局组织开展的市场监管系统法律法规、监管信息化、医疗器械监管、药品安全和知识产权等专门业务知识培训班23次,共523人次;组织24人参加武汉市市场监管岗位技能大赛,其中1人获得“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技能大赛岗位标兵”称号,2人获得“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技能大赛岗位能手”称号。
(二)牢牢守住三大底线,织密安全防护网
1、食药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全区8525个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全部对应落实四级包保工作。开展生产流通环节专项检查行动7次,共出动执法人员2527人次,检查生产环节普通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699户次、特殊食品生产企业17户次,发现风险问题41个,检查流通环节3877户次,发现风险问题1643个,问题整改率达100%。推进农贸市场“两创一管”迎检考核工作,完成市、区、所三级农贸市场农残检测联网,全年检测批次近1万批次,现场检查发现问题69起,下达督办函28件,整改回复率100%。对辖区内1184家餐饮单位开展餐饮服务环境卫生提升、夏季食品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发现违法违规的餐饮单位149家,整改违法违规问题178个。推进药械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品、区内二级医疗机构的药品、医疗器械等专项检查,对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企业监管率达到100%,完成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完成409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完成140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完成1217例。
2、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完成了对全区特种设备的梳理汇总和定期检验工作,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68家,发现安全隐患372条,督促隐患整改到位371起,现场下达安全监察指令138份;处理市检验监察联络单256份;先后督促232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完成了隐患整改工作,查处特种设备违法案件2起。开展计量监督现场检查,全区加油机周期性强检监管率100%、通过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网上报检审核定5927台(件)、检定合格率98.99%。配合市局对农资化肥抽样4批次、液化石油气抽样3批次、成品油32批次、商品煤4批次;对7批次产品的生产(销售)企业完成产品质量不合格后处理工作,处置率100%。
(三)助推企业转型发展,打好服务组合拳
1、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开展市场主体“壮苗”行动。建立并落实新登记市场主体全覆盖回访帮扶机制,共回访新登记市场主体3618户。指导建立双柳街航天产业港“一站式”质量服务站,帮助指导1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对首次获得质量等管理体系认证的17家企业申报政府奖励;指导5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组织2家企业开展“标准领跑者”企业培育活动,开展以终端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为重点的对标达标2家。加强知识产权培育推广,新建市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张店鱼面)工作站”。新洲区商标申请件数1520件、商标注册件数850件、商标有效注册总量累计11289件;各类专利申请授权总量751件、其中发明专利96件;现有地理标志11件,在全市占比27.5%。
2、创新信用分类监管方式。先后将未年报、查无下落等3556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吊销两年未年报和未进行纳税申报的“僵尸企业”406户,今年以来,市场主体改正违规行为申请移出了经营异常名录332户,其中企业170户、个体工商户90户、农专85户。对全区26566户企业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全部实行A、B、C、D风险分级管理,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建立执法人员库1330人,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共计16629户,其中市场主体3888户,非市场主体12741户,全区已创建抽查任务76起,已完成抽查任务59起,联合抽查21个,接收联合抽查35个,开展信用分类抽查13个,涉及检查对象数2120户,已检查并公示检查对象1973户,“双随机、一公开”发现问题45条,后续处理45条。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抢注,接收非正常专利申请核查任务89件,撤回84件,申诉1件,其他情形(无法取得联系、信息被冒用等)4件。
(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1、民生消费领域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开展涉疫药品、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和医保药品违法涨价专项整治,共出动2668人次,检查相关市场主体2172家,下达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4份,行政约谈2次,查处各类价格案件10件,处罚金额6.8908万元,没收0.0446万元,退还金额0.020396万元。开展2023年“春耕护农”专项行动,突出对肥料、种子、农药、农膜、农机等重要品种加强了农资市场监管,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检查农资市场主体76户,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共接收各渠道投诉举报件15352件,其中市民热线平台接收6331件,市局12315平台接收839件,全国12315平台接收7758件,接待群众现场上门投诉咨询46余件,移送函和举报信共378件。接收阳光信访件378件,办结率达100%,已办件满意率98%,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2.96万余元。
2、网络交易监管力度工作持续加大。2023年,开展专项监测任务5次,其中非法警用装备监测任务2次、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专项监测任务2次、2023清风行动专项监测任务1次。累计监测网络经营主体10788家次,监测广告信息1472条,其中:网站5824家,网店2880家,外卖店铺1659家、微店425家,发现涉嫌违法线索问题18条;定期走访指导重点电商3家次;完成国家总局网络信息监测监管五级贯通平台转办的问题线索7件;完成回复市局转办线索7条;已督促网络经营主体删除违法商品信息25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网络主体3家。问题线索回复率、处置率100%。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各项工作的政治保障。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夯实各项工作政治基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带动各项工作的推进。二是坚持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市场监管铁军。着力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持续在加强理论学习上下功夫,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持续在增强政治素质上下功夫,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场监管系统落地见效。
(二)加强市场监管,牢牢守住“四大安全”底线。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对标对表,全面落实验收组《验收问题反馈清单》,巩固创建成果,常态化推进新洲区食品安全提档升级;加强“三园两场”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三品一标”工程,倡导“一街一品”“一村一品”,形成我区食品品牌集群效应;持续推进网络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样板街创建,力争全区养老机构食堂“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持续开展食品抽检工作,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100批次,快检车快速检测1200批次;全区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农残快检全覆盖,每月抽检不少于9000批次,全年抽检不少于10.8万批次;狠抓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专项检查,严防会销、传销等方式违法经营保健食品、医疗器械问题反弹;持续有序开展日常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察,确保全年零事故。
(三)不断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1、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育苗”、市场主体“壮苗”等行动,持续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等活动,提升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从支持“双创”、稳定就业、招商引资、降税降费、金融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在培育、扶持、发展壮大上狠下功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区市场主体数量质量双提升。
2、推进“质量强区”工作。充分发挥质量强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工作格局,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不断提升全区各领域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双柳航天产业港质量服务站建设,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双柳地区航天航空企业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质量奖表彰机制,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参加中国质量奖、长江质量奖评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加“湖北精品”“武汉名品”认定活动;鼓励企业参与中国质量品牌培育,建立品牌培育梯队数据库。探索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和产品执行标准对标达标活动。
3、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益运用,提高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完善市、区两级基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站在知识产权政策宣传、企业培训、维权援助等方面的作用,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联同区内其他业务部门,在各类培训中加大商标品牌政策推广、维权等知识普及工作,增强企业商标品牌意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联合区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区科经局等单位,加大企业走访力度,了解辖区企业对高价值专利技术需求,对接省市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活动,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