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解读
索 引 号 | 574913941/2024-03167 | 分 类 | 宏观经济 |
---|---|---|---|
发布机构 | 新洲区发展和改革局 | 发文日期 | 2023-12-08 |
文 号 | 无 | 效力状态 | 有效 |
近日,经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常委会研究讨论,报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正式发布,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文件起草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要求和国家、省、市部署安排,《新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期评估工作于2023年5月份正式启动,经请示市发改委,我区《纲要》中期评估按原规划编制范围目标任务(含“一区两街”)进行评估。期间,先后制定并印发了《新洲区“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方案》,召开了工作部署推进会和工作座谈会,赴相关区直部门和街镇开展了走访调研。结合各单位修改建议、省社科院专家评审意见和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常委会意见建议,报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形成了《新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二、文件主要内容
《评估报告》共分为《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纲要》指标调整建议、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等四大部分。
(一)《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该部分包括主要指标进展、重大战略任务进展、重点项目实施情况三部分内容。
1、主要指标进展:该部分对《纲要》中的四大类20项主要指标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详见附表3)。评估结果为:
——13项指标达到中期进度,进展顺利。分别为货物进出口总额、每万人口发明拥有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人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4项指标未达到中期进度,进展滞后。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GDP)、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此4项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3项指标不开展中期评估。分别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幅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其中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幅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仅在“十四五”规划期末进行统筹考核,且此2项指标预期努力可以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目前市里对该指标没有目标要求,且暂无区级统计数据,故本次不进行评估。
2、重大战略任务进展:该部分对《纲要》确定的九项重大战略任务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概述。
一是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加速形成;三是改革创新活力不断彰显;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五是数字新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六是乡村振兴高水平推进;七是生态底色持续擦亮;八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推进;九是现代化城区安全治理体系不断推进。
3、重点项目实施进展:该部分包括“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实施情况、政府投资计划实施情况、“纲要”专栏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三部分。
(二)《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风险挑战: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超预期,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等重要指标较规划目标差距过大。二是二次创业再出发迫在眉睫,受“一区两街”托管等因素影响,我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城区功能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亟待更深层次融入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布局,探索二次创业再出发。三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需加力,当前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四化同步的协调性还不够,改革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等。
(三)《纲要》指标调整建议
该部分认为,由于宏观环境出现一些超预期变化,“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尤其是民用项目落地缓慢,钢铁深加工、新型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下行压力增加,问津新城、双柳航天新城前期建设较缓慢,部分指标进展不及预期以及部分指标统计口径变化等,建议调整如下(见附表4):
(1)地区生产总值(GDP):2021年受益于2020年疫情基数较低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8.6%;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4.3%,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3.2%,2023年预计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左右,增速4.5%左右。我们按照力争完成2023年市级保底目标1130亿元(增速5%左右),未来两年现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按5%进行测算,则2025年目标值为1246亿元;按照年均增速6%进行测算,则2025年目标值为1270亿元。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环境、增长潜力、区划调整等方面因素,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跳起来摘桃子,建议2025年目标值由2000亿元调整为1260亿元。
(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区创新型产业龙头数量偏少,截至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01家,仅占企业总数的9.93%,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发展基础薄弱,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双创载体建设有待加强。建议该项指标2025年规划目标由25%调整为15%,并明确加快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的省级开发区布局,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带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受经济下行、企业研发投入趋缓、创新主体不足等因素影响,该值2021年仅为0.9%,2022年仅为0.93%,2023年上半年也仅为1.0%,远低于预期进度。综合考虑,建议该指标2025年规划目标由达到3%调整为2%左右。
(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问津新城、双柳航天新城前期建设放慢,我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1年为54.37%、较2020年增长1.27个百分点,2022年为54.75%、较2021年增长0.38个百分点,两年共增长1.65个百分点,远低于预期进度。综合考虑城镇化率增长越到后期增长越难的实际,建议该指标2025年规划目标调整为56%。
(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由按照新增人口抽样统计改为全区人口抽样统计,需对该指标2020年基期值和2025年规划目标进行调整。按照新的统计口径,2020年全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为11.8年,按照市级“十四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0.5年的规划目标,我区按新统计口径规划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为12.3年。
(6)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于统计渠道和统计口径更改,该指标2020年基期值和2025年规划目标需进行调整。根据新的统计渠道和统计口径,2020年基期值实际为1.73人,按照市级“十四五”期间规划的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人数增长速度,我区2025年规划值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人数2.5人。
(7)森林覆盖率:由于国家2022年开始未将园地、草地、灌木林地等统计在森林覆盖率范围内,故该指标2025年规划目标需进行调整。根据新的统计口径,省市下达我区森林覆盖率年增长0.02%,但省市暂未公布我区2022年森林覆盖率,故我区按省市下达年增长0.02%作为2025年规划目标。
(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新洲区“十四五”2020年基期数据仅为38.9%,市规划纲要中该项指标为90.9%,差距过大,经核实,市规划纲要指标考核范围仅将国控水体断面纳入计算,故该指标2020年基期值需参照市级计算方式进行调整。新洲区纳入计算国控水体断面分别为:长江白浒山、倒水龙口、举水沐家泾,根据此三个水体断面前期监测总体情况重新调整2020年基期值为100%,预测2025年规划值保持100%,能达市定目标要求。
(四)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该部分主要是对做好我区“十四五”后半期文章提出了工作建议。
(1)深入融入武汉都市圈建设,提升重要节点功能。一是更深层次融入新发展格局;二是构建“内畅外联”交通大格局;三是全力打造航天新城;四是加快建设问津新城;五是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2)锚定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引领区,挺起全省强县工程脊梁。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目的地;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现代都市农业高地;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现代化数字新洲。
(3)夯实创新策源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打造中部航天创新策源地;二是深入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4)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一是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二是积极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三是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四是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洲实践的新篇章;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5)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是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健全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机制;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建设行动。
(6)加大任务推进落实力度,确保主要目标如期完成。一是继续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二是有效拓宽投融资渠道;三是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