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繁体 长者专区

郭齐勇问津书院纵论问津文化

2018-12-08 01:02 武汉市新洲区

521,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在问津书院《问津讲堂》开坛首讲中,对“问津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深刻阐释。

“耿定向、萧继忠等学者道学经济,节义文章都非常好,是明白人生本体的‘知津’者。而普通同学则处在参寻人生目标、生命本体的阶段,是‘问津’者。”郭齐勇指出,“问津”是寻找人生理想、“知津”则是找到生命本体、明确人生理想目标。知津者传道授业,问津者好学深思,由此形成了问津书院的“求道津梁”功能。

郭齐勇指出,问津文化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与意义:

积极有为自强不息

“问津就是探索,寻求,体现儒家文化所蕴含的积极有所作为、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郭齐勇认为这是对“子路问津”典故所涵盖文化精神的很好总结。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学问的根基在于心性本体之学,而通过诚意、正心、修身之学发明本心本体之后,必须能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的社会实践之中。如果只会讲心性之学而不能用于经世济民的实践,则其心性之学也不可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学习国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它当古董摆设,也不是食古不化、作茧自缚,而是要变成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自我反省相互批评

问津书院对于学者的道德修养特别重视,经常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改过自新、提升人格境界。明代最早恢复问津书院并开展讲学活动的阳明学传人郭庆和其学生吴良吉之间就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我检点、自我批评的同时,还要对师友进行规劝。

敦厚民风化民成俗

问津书院的教育影响力,使得问津周边有礼仪之邦的气象。问津书院与当时江西南昌澹台祠书院旗鼓相当,后世学者则认为问津书院可以与江西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东林书院、北京首善书院相媲美。问津书院弘扬正宗儒学,使得南方的楚地有孔孟故乡邹鲁的文明气象,更加形象地说明了书院讲学对于敦厚民风、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

以生命对生命去读《论语》

“《论语》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郭齐勇就为什么要读《论语》和如何读《论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郭齐勇指出,不读《论语》,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读《论语》要用心去读,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他认为,孔子指点人,不是权威说教,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领会。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要体验、实践,身心合一。学习这些典籍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不能所学与所行脱节。他指出,孔子与时人、弟子之间的对话是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有特殊的语言场景,提问者或对谈者有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经验、问题意识与提问方式,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因此我们要慢慢琢磨、体会孔子之言。

附件:

 已阅  0  打印   下载   扫一扫 
 收藏   关闭